飛機在9:30準時起飛,11月底的奧斯陸雖已被白雪覆蓋,機窗外依舊是陽光燦爛的藍天。沒想到才飛了一個鐘頭,天色開始變暗。我心中納悶,還不到11點就開始日落了嗎?
我是從奧斯陸到位於北極海的斯瓦爾巴羣島(Svalbard)。雖然多次造訪北極圈,卻還第一次這麼接近極點。這裏離北極點只有650英里,比上海到北京的距離還近!首府朗伊爾城(Longyearbyne)有兩千多位永久居民,是地球最北的定居點。自從16世紀末被兩位荷蘭航海家發現之後,羣島的身份從捕鯨要站發展到列強競相採礦的富饒之地。由於沒有任何主權國,列強經常因土地所有權而糾紛不斷。「一戰」結束後,巴黎和會上也就羣島的領土權提出討論。對於列強們在此的經濟利益,國際聯盟(聯合國的前身)在1920年2月9日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中除了承認距離最近的挪威是斯瓦爾巴的主權國之外,爲了鼓勵其他國家的認可,允許列國在不侵害他國權益、和平共享的前提下對該羣島繼續進行開發,所有締約國的公民都可以自由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當時一共有18個國家簽訂此條約,到了1925年,段祺瑞執掌的北洋政府在法國邀請下加入。託了這個福,中國在北極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就是位於羣島西岸的新奧爾松(Ny-Ålesund)。這裏有壯觀的冰川,山脈,冰穴,比人還多的北極熊,是看極光最好的地方,而且又不需要簽證,即使在極夜的冬日,還是有不少觀光客。但此行的目的不是極光,而是Artica Listens的展覽。Artica 是「藝術」(art)及「北極」(arctic)兩個字的結合,「Listens」如同醫生用聽診器一樣,聆聽觀察北極地區的文化、地緣政治、氣候變化、移民和少數民族等問題。Artica Listens有三個合作伙伴:挪威國際筆會(Norsk PEN),當代藝術辦公室(OCA)和宋雅皇后印刷獎(Queen Sonja Print Award)。他們爲Artica Listens推薦駐地作家及藝術家,這次展出的西班牙藝術家盧卡斯(Cristina Lucas)就是OCA 推薦的。
「所有的公民都擁有平等的權利,這是多麼革命性的觀念,尤其是民族主義高漲的今天!」盧卡斯在座談會上讚歎這個將滿百歲的《斯瓦爾巴條約》。她的《解構國旗》就是將全部44個簽約國的國旗打散成積木,之後將這一堆積木,從阿富汗到委內瑞拉全部混合,讓大家自由拼貼結合,創造出超越國家身份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