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

FT社評:負責任的資本主義需要新的準則

新一代企業家更重視目的和ESG,他們應該可以選擇更適合這種廣泛目標的公司模式,而ESG標準制定者應着眼於切實可行的目標。

從長遠考慮來重塑資本主義絕非易事。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者認識到,有必要從追求股東價值擴展到基於包容性、可持續性和目的的追求。英國《金融時報》對此表示歡迎。但是,解決該問題的一些嘗試只是膚淺的。在現有的公司模式上加上「目的」標籤是不夠的。企業和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害怕探索這種變化是否應該從商業世界的基礎開始,以及是否需要新的企業架構來推動資本主義朝這個新的方向發展。

如今已經有了從合作社和互助合作社到員工合夥企業、信託和基金會等許多模式。公司形式當然不是解決管理不善問題的靈丹妙藥,但由於上市公司分散的股權模式,在這些另類模式中,許多都得不到多少關注。危險在於國家是否傾向於公司單一文化。政策制定者應鼓勵多種模式。董事會也應該對公司形式的潛在變化持開放態度——選擇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在股票市場上市或保持私有這樣的二元選擇。在美國,肩負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受益的使命的「共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正在逐漸發展。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音訊和娛樂連鎖公司Richer Sounds的創辦人朱利安•裏徹(Julian Richer),他將業務控制權交給了員工。沒有多少公司所有者願意將股票分給員工,但這個例子突顯出公司形式不必是一成不變的。

當今的領導者需要意識到,年輕一代的企業家比老一輩更重視目的和「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這些年輕的企業家應該可以選擇比傳統發展路徑——從創業到首次公開發行(IPO)——更適合那些更廣泛目標的模式。未來的公司不一定看起來和現在的公司一樣。

您已閱讀57%(642字),剩餘43%(4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