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非典型」國際學校:我在香港讀英基

周荊玉:「也許英基學校沒有教我如何學習功課(study),但它教會我如何學習知識(learn),這會讓你受益更久。」

我纔來到香港的新小學一個小時,就開始討厭它了。

有一大羣孩子哭鬧著要父母留下來陪他們,而一個男孩看到我用花體字寫名字,發現他自己做不到時,就大哭起來。我提醒了老師十次,但她還是把我的名字唸錯了。更糟糕的是,我被分配跟著一羣從未學過中文的人一起上中文課,這使我必須忍受每天用普通話念一、二、三,以及頭、肩、膝蓋和腳趾,而這些是我兩歲時候睡著了都能念出來的。沒有家庭作業。孩子們打架了以後老師不會大聲斥責,相反,他們更喜歡和每個孩子單獨談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很難理解這一切。我是馬來西亞華裔,在香港讀了普通幼稚園,生養我的文化總是告訴我要做第一名。當然這種競爭的天性沒有因爲進入新學校而消失:無論是在學習成績還是個人表現上,我都想成爲第一個開始並第一個完成的人。音樂,閱讀,運動,甚至是課間玩的跳房子……隨便你列舉,我都是第一名。我在學校裏對每一件事都會精益求精,像中國象棋裏的車一樣所向披靡。

直到有一次我粗暴地搶走了我朋友的班級任務,我纔得到了關於謙讓的教訓。她被選爲第一個敲響下午鈴聲的人,表現優秀的學生才能獲得資格。我對沒有被選中感到不滿,決定在她之前先去敲鈴。後來當我看到朋友哭的時候,我的心裏充滿了內疚,是我惹她傷心了。我又羞愧又懊悔,於是向那個女孩道歉,並保證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

您已閱讀10%(546字),剩餘90%(47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