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央行改革LPR機制意味著什麼?

張明、郭子睿:LPR報價改革可能只是利率市場化的過渡性選擇,而非最終模式。未來更需要商業銀行提升定價能力及監管指標考覈體系的調整。

2019年8月17日,中國央行發佈公告稱,爲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央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LPR)形成機制。這被市場認爲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標誌着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LPR是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中國央行在2013年開始正式推行LPR集中報價,目的在於逐步取代貸款基準利率,以市場化的方式指導信貸產品定價。但自LPR運行以來,其報價多參考貸款基準利率,無法及時反映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利率雙軌制的存在使得能夠反映貨幣政策變化的銀行間市場利率難以傳導至貸款利率,這也是中國企業整體融資成本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次LPR市場化改革將其報價方式改爲主要參考1年期MLF利率基礎上加點形成,主要目的也在於提高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您已閱讀14%(386字),剩餘86%(24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