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尚街

紐約功夫音樂劇《龍泉鳳舞》的爭議

宋佩芬:紐約首部華人執導的音樂劇《龍泉鳳舞》被認爲劇情不清晰,缺乏音樂性。導演陳士爭細說原由。

很少人知道,剛剛在紐約結束世界首演的功夫音樂劇《龍泉鳳舞》的靈感來自11,851公里遠的上海。距離其實不重要,在上海也經常看得到希臘悲劇,重要的是上海延安路高架橋的「龍柱」化身轉世到紐約的法拉盛華人區,成了靈感支柱。

《龍泉鳳舞》是紐約棚屋藝術中心總監普茨(Alex Poots)邀請戲劇導演陳士爭新創的作品。陳士爭拉了國際化的創意陣容,其中有《功夫熊貓》的編劇,澳洲女歌手希雅(Sia)配樂,英國舞蹈家阿喀郎(Akram Khan) 編舞,葉錦添擔任藝術指導。演員陣容有曾任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簡珮如,金庸的外孫女趙明,美國演員凱利(David Patrick Kelly),來自中國的舞者紀託等。

「我一直對延安高架橋的龍柱好奇。」在紐約NoMAD 酒店的圖書室內,陳士爭一面喝著咖啡一面對我說。「我想像這位爲了協助市政建築,因透露天機無疾而終的高僧或許沒有真的離開,或許輪迴轉世,或許到了紐約的法拉盛。」 陳士爭認爲在美國人眼中,中國人對西方的貢獻似乎集中在經濟開發,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卻非常貧乏。所以當他爲新劇構思時,決定轉變一般人對中國的視野,讓中國文化進入主流,與西方文化交織並存。

您已閱讀26%(496字),剩餘74%(14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