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數據

別把資料庫當作「小金庫」

維拉:基於同意原則的自由數據流動,有望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我們需要各行各業的公司以標準化方式實時共享數據。

數據正驅動著全球經濟:只需看看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的名單就明白了。它們收集並利用用戶每天數十億在線互動所生成的資訊。但公司也把數據當作自己的「小金庫」,阻止他人(包括與數據相關的用戶)訪問和使用。銀行、電信營運商和公用事業單位等傳統企業,以及依賴「專有」數據的大型數字企業,都是這樣。

全球和各國監管機構必須應對這個問題,迫使企業賦予用戶一種共享自己數據的簡便方式——如果他們選擇這麼做的話。這是個人數據屬於用戶的合乎邏輯的後果。如果我們能創造基於同意的自由數據流動,還可能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我們需要所有行業的公司以標準化的方式實時共享數據,而不是以存儲用戶數據的公司所規定的速度和格式。

這些新規則應該適用於用戶生成的所有電子數據,不管這些數據是直接提供的,還是在他們與任何提供商(跨越地理邊界和各行各業)在線互動期間觀察到的。這可能包括各種數據,從地理位置歷史和用電量,到最近的web搜尋、養老金資訊,甚至最近播放的歌曲。

您已閱讀33%(415字),剩餘67%(8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