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月美國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加徵關稅開始,到今年5月10日美國提升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水準,川普一共挑起了七輪關稅衝突,而中國、歐盟、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相繼進行了關稅反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雖然也威脅報復,但時至今日已經七次推遲),這給大眾留下一種很強的印象,關稅反制是貿易衝突發生之後常見的,而且理所當然的報復性手段。
關稅反制並不常見
然而,這種報復性反制的經濟後果到底如何,即使經濟學界也知之甚少,原因在於歷史上儘管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紛爭不斷,但真正上升到相互實施報復的貿易戰其實十分罕見。例如,WTO在2018年回顧了GATT1948-1995年316次貿易紛爭,但貿易反制寥寥無幾。我在《貿易衝突:莫讓認知成爲合作的障礙》一文提到一份剛剛完成的對1996-2004年151個國家的關稅變化的研究,「報復」這個詞只作爲假設的情形出現了一次。
您已閱讀6%(385字),剩餘94%(6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