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新上線的AQLI指數是否已不合時宜?

空氣質量壽命指數將PM2.5汙染與預期壽命之間進行了量化關聯,但專家擔憂,若將此指數作爲政策依據,弱勢羣體將承擔更多不公。

2019年1月,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在北京發佈了空氣質量壽命指數(AQLI)。不同於已經被熟知的空氣質量指數(AQI),AQLI將人們長期受大氣汙染濃度與預期壽命之間的關係進行量化,以預期壽命在清潔空氣條件下的延長年數作爲評判空氣汙染程度的參考。

在AQLI的指數地圖上,搜尋一個城市會得到一個年份數字,這個數字表明,如果細顆粒物(PM2.5)濃度水準在2016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達到10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該城市居民的平均壽命可以延長的年數。

該指數的研發旨在以更爲直觀的方式幫助公衆和決策者瞭解大氣汙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爲方便中國居民使用,該網站還有中文版本。但是,有學者認爲,在當今中國,僅憑汙染和預期壽命關係而制定汙染防治政策是不合時宜的。如果環境政策不充分考慮省市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結構的差異,不配合適當的社會政策,弱勢羣體的預期壽命可能不增反降。

您已閱讀17%(387字),剩餘83%(19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