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審一詞很活躍,先是重慶宣佈高考考生需接受政審,稍後福建也要對考生進行思想政治品德考覈,對考生的政治態度和道德水準進行鑑定,強調「有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言行或參加邪教組織,情節嚴重的」不得准許高考。這些訊息傳出後,引發了中國公衆的廣泛關注,熱議不斷。透過這些議論,可以發現中國公衆對於政審仍心存芥蒂,政審依然不招人待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中國,政審一直就存在,也不單單是重慶和福建,中國大大小小的組織和機構,尤其體制內單位,政審其實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普通中國人,從小到大,無論升學就業,還是任用提拔,抑或作爲普通羣衆的出國旅行,都免不了填寫一張「政審表」或「單位意見」。可以說,政審伴隨著無數中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全過程。沒有政審,或這個環節不過關,是萬萬不行的。
無需置疑,政審是令許多對「文革」有記憶的中國人感到痛苦的一個字眼。原因之一是,「文革」期間,政審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濫用。造成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無數人的自由遭到莫須有的限制,許多人的發展機會被無端剝奪。
您已閱讀11%(441字),剩餘89%(34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