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小企業的昇華:主動歇業與轉型重生

胡月曉:中小企業關停增多現象,更多源自公衆「感受」;高層喊話,市場似乎並不領情。經濟風險的顯性化,也是經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自2016年7月財新PMI回到50.0的上方以來,至今僅有1個月份回落到50.0下方。但2018年後,這一被市場認爲反映經濟運行信心重要觀察指標的數據,就持續下滑,9月爲50.0,最新10月數據未50.1,表明對市場最敏感的中小企業,對經濟前景預期難言樂觀。市場普遍認爲,官方PMI因樣本包含較多大型企業,故而受政策影響比較直接,對市場靈敏度不如財新PMI。

中國並不存在中小企業關停潮

不過市場人士,尤其是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士和普通社會公衆,對經濟的感受,更多地是來自於自身的觀察和體驗。資本市場的持續低迷,卻會對人的經濟感受和觀察認知,產生潛在影響。就經濟和市場間的關係而言,筆者一直認爲,2018年中國經濟和市場的運行是背離的——中國經濟自2012年起就進入了較長時期的「底部徘徊」階段,經濟增速在下臺階後維持平穩;但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2018年卻持續低迷,這直接反過來影響了市場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正如經濟「增速換擋」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底部徘徊」階段一樣,資本市場的發展成熟,也會帶來一段較長時期的低迷。

您已閱讀21%(459字),剩餘79%(17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