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衝擊和供給側改革
按照純粹的市場經濟理念,持續性的經濟「蕭條」,是不當投資遲遲得不到修正的緣故,正是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擴張政策,阻礙了市場的「出清」,從而使得週期性「衰退」變成了持續性「蕭條」。從全球經濟的運行態勢看,雖然美國自2015年開始逐漸開啓了貨幣退出步伐,但世界經濟整體仍然處在低迷階段,從2008年歐美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算起,世界經濟已延續了十年的低迷狀態。顯然,發達國家超常規的貨幣量化寬鬆,不僅延長了自身的經濟低迷期,而且還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了壓力,使得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惡化,甚至不得不承擔發達國家危機的成本,如資本流動衝擊、發達國家政策變更等帶來的匯率波動!
對處於轉型升級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說,海外經濟環境惡化不僅是外部需求的疲軟,而且還意味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貿易衝突的上升。基於全球責任和自身平穩發展的需要,中國適時推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應對措施,確保了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
您已閱讀16%(399字),剩餘84%(20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