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興替,是理解貿易政策選擇的永恆邏輯。
霸權的一個體現是制定經濟規則,塑造世界經濟秩序的能力。歷史經驗顯示,後起大國大多是通過貿易保護政策發展壯大的,而守成大國則傾向於執行自由貿易政策。但當其霸權地位受到新興大國威脅時,往往會退回到保護主義的狀態。這種政策的轉換,大多發生在經濟危機或者是戰爭時期。自由化的國家更容易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其經濟實力往往會受到較大的衝擊。而原先實行保護政策的國家,受到的衝擊則較小,並且可以趁機取得世界霸權地位。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的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而後轉向保護主義,在經濟大蕭條期間更爲明顯。美國自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的「追趕」過程中,一直奉行貿易保護政策,二戰後開始選擇了自由貿易政策。隨著德國、日本、中國的崛起,美國國會的保護主義開始興盛,主張對貿易伙伴進行制裁。石油危機後,分別對日本和德國等國發動貿易戰。08年金融危機後,又是對中國的貿易戰。巴格沃蒂說,美國並不是不在意貿易規則的不對稱,而是不在意比自己弱很多的貿易對手。當這些夥伴國不斷壯大,不對等的規則就開始是個問題了。
您已閱讀7%(463字),剩餘93%(65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