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內外雙重「三期疊加」下如何調整政策?

章俊:在穩中求進的政策取向下,政府再次寬鬆以「時間換空間」。在就業平穩前提下,應提升對經濟放緩容忍度來推進和深化改革。

在2013年上半年政治局討論經濟形勢會上,中國當前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階段的重要判斷被首次提出,並在2014年第二季度政治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對「三期疊加」進行了全面系統分析:成長速度換檔期,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結構調整陣痛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在三期疊加提出後的兩年(14/15年)中,中國經濟的確面臨著很大的問題,連續兩年低於當年的經濟成長目標,而類似的情況在近20多年的時間內僅在亞洲金融危機的1998年才發生過一次。 這背後是2012年前後出臺的刺激政策效應開始減弱,同時美聯準啓動加息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出現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而被動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新興市場國家俄羅斯、巴西等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雖然決策層清楚地意識到應該通過提升對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其副產品的容忍度來加快改革,但爲了避免經濟成長出現失速,在一貫的穩中求進的政策取向下,政府再次寬鬆以「時間換空間」。

但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開始慢慢進入08年復甦以來的最好時期,也就是市場所說的「全球經濟同步復甦」: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後的2010年歐債危機以及2013年開始的新興市場危機,始終令全球經濟處於動盪之中。直到進入2016年伴隨著新興市場逐步走出衰退的陰影,全球經濟纔開始步入復甦的正常軌道,並在2016年下半年進入本輪全球經濟復甦以來的首次「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同步復甦」。特別是進入2017年之後,全球同步復甦的動能逐步增強之後,顯著推升中國出口,推動中國出口擺脫了2015和2016年連續兩年的負成長,全年出口同比成長7.9%且對GDP成長的貢獻從前一年負0.4個百分點轉爲正0.6個百分點,成爲去年中國經濟超預期的重要推手。

您已閱讀24%(760字),剩餘76%(23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