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高溫退下後,氣候傳播該做些什麼?

這個夏天,圍繞著高溫現象產生的熱帖、甚至「段子」出現井噴。於是,我們這些氣候傳播人的認知也在受到挑戰。

「北極凍土融化,封存的巨型病毒或將復甦」,「或許在我們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 ,「44.4度!乾隆爺遭遇史上最高溫」(編輯注:兩部清宮主題網劇正在中國熱播)……這個夏天,圍繞著高溫現象產生的熱帖、甚至「段子」出現了井噴。

於是,我們這些氣候傳播人的認知也在受到挑戰。一直以來,氣候變化不好「賣」恐怕是全世界傳播工作者的共識。這不難理解:氣候科學艱澀難懂,氣候談判理解起來也有專業門檻,極端高溫天氣這樣的熱點事件又不好直接解讀成氣候變化。

所以,怎麼去把氣候變化變成「熱點」,特別是在氣候行動主要來自於國家層面的中國,如何讓公衆也看見、關心氣候變化,一直是傳播工作的難點。

您已閱讀12%(287字),剩餘88%(20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