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市場

盛洪:中國需要走向大國模式,不僅讓大家分享本國市場,而且建立起真正的保護產權和維護公正秩序的制度規則。

美國人對《中國製造2025》很有意見,讓中國朝野有點始料不及。其實,這個檔案是無數個類似檔案中的一個。這種「類似檔案」是指,看起來很漂亮,但基本上不會落實;有些檔案一旦落實,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帶來浪費甚至災難。中國民間早已習慣了,沒把它當回事。只有尋租集團可能會摩拳擦掌。

但美國人把它當回事。爲什麼?這其實是在誇獎中國人。因爲中國人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著實讓人害怕。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就一直保持順差,而且越戰越勇。美國人一向自視甚高,他們實際上並不害怕貿易赤字,因爲這樣就可以將美元賣出,但他們不願意面對一年2000多億美元(他們說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似乎在說,他們在市場中競爭不過中國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就會找原因。一個原因就是競爭的「不公平」。

中國做得確實有點「不公平」。因爲有高額政府補貼,如中國有科研基金制度。2016年,中國財政的科技經費支出高達6564億元。不過這個制度貌似在推進中國的科技創新,其實沒起什麼作用。主要的作用,就是以一個高尚的、動聽的名義分錢。早就有人說,科研基金就是唐僧肉。真正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的制度是智慧財產制度。具體的分析我將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現在談另一方面的事情,這就是,給了美國人以口實,說中國的競爭不公平。美國人也許並不知道,中國的科研基金制度並不會在智慧財產制度上錦上添花,卻可能釜底抽薪。因爲它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真正的創新轉移到了尋租遊戲;並擠走了大量本該進入科技市場的資金。也許他們知道卻故意不說。這不怪他們。在市場經濟規則下,「政府補貼」就是政治不正確。

您已閱讀11%(676字),剩餘89%(54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