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公民社會

原住民及在地公民組織不可缺位——反思都江堰保衛戰

笑蜀:既無體制內製約,又無原住民自治、沒有在地公民組織自發地起作用,要遏制社會的大面積潰敗是不可能的事。

都江堰的美名天下皆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都江堰養育了整個的成都平原,尤其養育了成都農耕文明。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不管世事如何變幻,兩千多年曆史上,都江堰一直巋然如山,無人敢打都江堰的主意。對都江堰這一奇蹟,後人無疑抱有最大敬畏。

但是,這一切,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劃上句號。都江堰開始遭遇重重劫難。

第一次劫難始於衆所周知的大躍進。當時四川上馬了「魚嘴電站」工程,要對都江堰進行「現代化改造」,試看今人勝古人。工程雖因風險巨大而爭議巨大,但1958年3月毛澤東視察灌縣時明確支持,李井泉等始作俑者也就有恃無恐,可以排除萬難所向披靡。但工程尚未完工,即對都江堰造成嚴重破壞,導致一系列災難。如果建成運行,後果更不堪設想。水利部很清楚這一後果,但李井泉極其霸道,「根本不把中央一些部門放在眼裏」。情急之中,水利部只好曲線救國,委託四川水利廳副廳長王景仁遊說其岳父李富春,再由李富春遊說鄧小平。最後鄧小平出面,專程赴蓉召集李井泉等開會,當場叫停「魚嘴電站」工程。都江堰始免於難。

您已閱讀13%(434字),剩餘87%(28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