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外對話

塑膠:尋找回收利用的變革

伊莎貝兒•希爾頓:專家稱,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發掘塑膠的價值,就能重新獲得其中蘊藏的能源,大大減少汙染。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經制造了超過90億噸的塑膠,其中90%已經成爲垃圾。這些塑膠垃圾有的進入海洋,威脅著海洋生命,有的被掩埋在全球數以萬計的垃圾填埋場,危害著人類的健康。世界各地人類的血液和組織中都發現了從塑膠中析出的化學物質,癌症、嬰兒先天缺陷、免疫力受損以及內分泌紊亂等疾病都與這些物質有關。

根據塑膠汙染聯盟(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的數據,每年有1700萬桶石油用於製造新的塑膠,其中大部分用了一次就被扔掉。塑膠一旦被丟棄,就會給社會造成一筆開支:收集、管理、運輸和處理這些塑膠是一項昂貴的負擔,而管理不善則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既然塑膠的危害那麼大,爲什麼很少加以回收利用?一個問題在於塑膠的生產成本低廉,而回收企業至今還在爲盈利苦苦掙扎。但正如兩位業內專家向「中外對話」解釋的那樣,如果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發掘塑膠的價值,就能重新獲得其中蘊藏的能源,大大減少汙染。

您已閱讀21%(403字),剩餘79%(15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