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談判三向度:誤解、理念與利益

徐瑾:在誤解與理念之外,中美確實存在實質利益衝突:雙方目標差距如此大不僅僅是野心問題,而是所理解的秩序並不一致,這次談判更多是一次接觸。

5月初的中美貿易談判,不出意外地在各自表述中結束。中美分歧,有多少是出於誤解?有多少是出於理念分歧?有多少是出於利益衝突?

首先,誤解自然是重要的原因。典型如同如今熱議的法律用語「Reciprocity」,西方理解一直是對等原則,中方主流理解直到最近幾年還是互惠原則,其中資訊誤差,不僅在於表述的差距,也導致對於貿易政策的取向與應對。解決貿易爭端,並不是僅僅依靠利益或者大撒金錢可以解決,否則難以理解川普所要求的公平貿易的含義以及美國民衆對於全球化的不滿何以加劇。理解一時有誤,並不可怕,但是長期有意無意的誤導,往往會導致悲劇。

中國慣常心理之一,總覺得外國人不理解中國,其實我們不理解國外的情況也常見。如今貿易戰在前,不少人又提出日美貿易戰案例,指出美國利用廣場協議「陽謀」,如何導致甚至壓迫日本經濟崩潰,甚至以訛傳訛說,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人勞勃•萊特海澤主導「廣場協議」(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參加談判),這次來中國是希望複製上次日本案例。

您已閱讀19%(421字),剩餘81%(18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