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約車

新一輪出行大戰背後的場景之爭

劉遠舉:其實場景連接要求非常之高,時間、行爲上必須非常緊密,才能在心理上、注意力上使得消費者不離開APP,說得形象一點,不能息屏。

2018年3月,中國網路圈可謂一片混戰。阿里94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美團進入網約車市場;摩拜將以37億美元的總價出售給美團,此外,高德地圖推出順風車功能、攜程宣佈進入網約車領域。

紛亂之中,也有隱藏的邏輯主線。餓了麼是美團的競爭對手,美團購入摩拜則是與ofo展開直接競爭,這是美團以及背後的騰訊,與阿里的競爭。而美團進入網約車則與相對獨立的滴滴展開競爭。所以,這可以說是美團掀起的風暴。這場風暴最激烈之處,就在網約車領域。

美團切入網約車,有這樣一種說法,美團的場景是喫喝玩樂,這與打車場景是天然契合的。在APP上下單之後,到店裏去,就會產生出行需求;在店裏結賬之後,會產生出行需求。這種邏輯,似是而非,讓人想到已經死掉的一個東西:百度的直達號。推廣直達號時,有一種說法就是,在百度搜索之後,就會產生需求,直達號可以連接這個需求。比如消費者上午搜尋洗腳店,但洗腳店上午卻沒生意,於是,直達號可以連接這兩端,讓消費者下單,進店。顯然,消費者搜尋洗腳店,並不是爲了上午消費,而是有了滿意的結果之後,在下午或者晚餐之後,再去消費。這中間的時間間隔,就使得直達號無法連接這兩個場景。

您已閱讀15%(487字),剩餘85%(26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