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路

傳統經濟學還適用於網路行業嗎?

吳緒亮:網路經濟中跨界之所以容易,是因爲儘管在產品或服務市場上可能看似毫不相干,但他們會共用某些關鍵生產要素,從而產生範圍經濟。

經濟學偶爾會被人戲稱爲「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這個標籤據說最早是由蘇格蘭學者托馬斯•卡萊爾生造出來的。在十九世紀中葉,詩歌被很多人認爲是「歡快的科學(gay science)」,而彼時風靡歐洲大陸的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提出了悲觀的「人口危機理論」,因此被卡萊爾貼上了「憂鬱」的標籤。

斗轉星移,人類進入網路時代。網路經濟的興起產生了很多看起來與傳統經濟差別很大的經濟現象,業界將其總結爲略帶神祕主義色彩的所謂「網路思維」。一些學者和行業專家認爲,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些網路經濟現象,因此需要理論創新。果真如此嗎?

這裏讓我們首先考察最流行的兩個網路思維:以免費爲主要特徵的網路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和以跨界競爭爲主要特徵的網路競爭模式。

您已閱讀12%(338字),剩餘88%(23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