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第三方支付

炒作支付牌照是金融改革的敗筆

蘇培科:中國金融監管體系必須避免特許經營牌照作爲商品流通;避免金融風險轉嫁;避免監管只重形式忽略過程。

有媒體報導中國內地一張全業務支付牌照竟然叫價30億元人民幣,都能買兩三家中小型上市公司,這讓人匪夷所思。特許經營牌照如此炒作,作爲商品流通很不正常,需要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深刻反思。在我看來,第三方支付牌照爆炒恰恰反映了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典型敗筆。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從打插邊球開始,逐步實施牌照管理,中國央行逐步給一些有支付需求的企業陸續頒發了支付牌照,其目的是爲了實施備付金管理和審慎監管,將其納入監管範疇,但從這些年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一些拿到支付牌照的企業運作和營收狀況並不理想,有些拿到支付牌照的企業甚至成了空殼,而一些真正從事支付業務的企業申請的門檻不斷提高,於是就有了支付牌照轉讓的供需市場,價格從千萬炒到了今天的幾十億。很顯然,這是一個極度扭曲的現象,而扭曲的原因則值得細究,只有歷清了特許經營牌照爆炒的原因,中國的金融監管問題和金融改革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要想弄清這些原因,我們先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在推動支付牌照如此爆炒?

您已閱讀23%(429字),剩餘77%(14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