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每個角落,如今隨身攜帶的一部智慧型手機便可支付城市中全天衣食住行的開支。隨著設備滲透率和生活應用場景的飽和,行動支付發展速度放緩的趨勢已開始顯現,但人們對行動支付的期待遠不止於此。針對相關話題,我們採訪了行動支付業內專家,前瞻中國行動支付體系,未來期待奏響一首三「步」曲。
第一步是從「商業層」到「民生層」。行動支付在零售、餐飲、打車、P2P轉賬等商業場景中已得到了全面的普及。爲了尋找新的突破口,行動支付行業將目光聚焦於如何解決民生痛點。在民生領域,行動支付的應用有效地節約了社會成本,提高了公共服務系統的效率。以醫療爲例,目前,支付寶與WeChat Pay均推出服務,使行動支付覆蓋排隊掛號,醫保繳費等環節,並在部分醫院開始試點運行。行動支付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醫療系統中「三長一短」的弊病,即掛號、候診、收費隊伍長,看病時間短。同時,也有效打擊了醫院猖獗的「黃牛」。未來,行動支付有望進一步融入包括醫療在內的民生領域,將類似「未來醫院」這樣的設想推廣普及。
行動支付深入「民生層」尚且方興未艾,隨之而來的法律和倫理問題則需要行業和政府未雨綢繆。行動支付產生的大量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端,大數據對「商業層」是寶貴的財富,商家可以利用數據精準定位用戶,迎合用戶需求,甚至形成自己的「護城河」。進入到「民生層」,行動支付的數據可以輔助實現公共資源的高效配置,提高政府綜合管理水準,爲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支持。然而 ,從「 悲觀」的角度,缺乏保護,行動支付時代是沒有私隱的。行動支付產生的大數據反映了用戶的生活軌跡,而進入「民生層」後則將囊括用戶更具敏感性的私隱資訊,例如社保記錄,生物醫療資料等。這類私隱資訊與消費習慣相比,一旦洩漏,更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危險,而用戶面對數據的力量則顯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