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革命帶來的潛在失業規模日漸清晰,一羣本來沒有共同語言的億萬富翁、工會人士及其他人士紛紛呼籲實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認識到這些錯位帶來的威脅是可喜、及時的,但是轉向全民基本收入尋求慰藉並不是個好主意。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容易受到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影響,其中製造業、行政和呼叫中心的例常及重複性的工作最容易取代。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的研究估計,未來20年期間,美國高達47%的就業崗位、英國和歐洲約40%的就業崗位,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更高比例的就業崗位,可能將被機器取代。計算能力和機器學習的指數級成長將加劇工作崗位的脆弱性。
把這場變革當作又一場工業革命、並且因爲之前所有工業革命都帶來更多、更優質的工作而感到寬慰是誤導性的。這一次不一樣——無論是在變革的速度還是波及面上都是如此。新工作崗位增加的速度慢於舊工作消失的速度,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新工作的質量更差,因爲全職的就業崗位會被臨時工作或應急合同所取代。
您已閱讀31%(463字),剩餘69%(10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