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起,中國公開市場進入連續淨回籠模式,且回籠力度較大,截止當月末的6個操作日中,有一半時間當日淨回籠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比較歷史數據,顯然近期央行公開市場的操作已不是維持流動性平穩的「微調」,而是單方向的回籠。引起央行單向的回籠操作,是爲了「對沖」1月25日起實施的結構性降準。
中國央行在2017年1月宣佈,2018年起對符合條件金融機構實施結構性降準。筆者當時就指出,此次降準力度超越了市場預期。
首先,納入優惠準備金率的資產範圍擴大,本次降准將優惠領域擴大,並重新界定範圍爲普惠金融。其次,本次定向降準分二擋,第一檔的門款較低,實際上具有普降性質。第三,優惠適用對象擴大,國有大行業也可適用定向降準政策。原先的差別準備金利率政策,並不是每次都將國有商業銀行包含在內,股份制商業銀行業也被區別對待。根據央行結構性降準的條件:凡2017年普惠金融餘額或增量佔比達到 1.5%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在人民銀行公佈的基準檔基礎上下調0.5個百分點;2017年普惠金融餘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0%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按累進原則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中國央行對普惠金融的界定是: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貸款。
您已閱讀27%(563字),剩餘73%(14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