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預算

美國政府「關門」與中國的預算改革

鄧聿文:美國政府預算和撥款的繁瑣程式常被兩黨利用,但這纔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納稅人的錢不被政府超支和濫用。

自1月20日起,美國聯邦政府因短期預演算法案未獲參議院通過而被迫「關門」,恰好這也是川普執政一週年的日子。美國國會,或者更具體地說,國會中的民主黨,是要以這種方式來「慶祝」川普執政一週年紀念日的,但美國民衆對此倒沒有多大反應,因爲這已不是他們第一次經歷政府關門的事情。

不應把美國政府關門視爲「政府治理能力低下」的「笑話」。從憲制角度看,政府因預算得不到國會同意而關門,正顯示預算作爲國會制約行政權力的一種手段而發揮作用。在美國的憲政制度設置中,預算權是國會的一項實質性權力,國會通過預算的分配和批准,來制衡政府。此中邏輯不難理解。中國人愛說一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這話對政府尤其適用,政府的運行乃至「爲人民服務」,都是要以錢爲基礎。沒有錢,政府什麼事都辦不成,那不就乾脆關門歇業?

雖然美國憲法授予了國會掌管「錢袋子」的絕對權力,但國會通過預算權來約束政府並非一開始就如此,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其中,主要是四部法律的實施從程式上完善了預算權,使之牢牢成爲國會堅守的陣地,這就是1921年的《預算與會計法案》、1974年的《國會預算和扣款控制法》、1985年的《格拉姆法》以及1990年的《預算加強法》。

您已閱讀22%(517字),剩餘78%(18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