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改革進入40歲的年頭,中國領導人在新年賀詞中表達了繼續改革的決心,稱「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爲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隨後,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紛紛響應領導人的改革號召,民間則有機構在準備相關紀念活動。
我在中共「十九大」前預測,未來五年,反腐力度下降,經濟改革關注度上升。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是因爲之前對反腐的強調抑制了改革,同時,改革本身因「內有危機,外有壓力」,而不得不提速。「內有危機」說的是,中國還處於一個經濟增速下降的大通道中,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消滅貧困的目的,經濟需要保持一定增速;「外有壓力」說的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稅改可能觸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減稅效應,這對本來就是高稅負的中國,構成了很大的外部壓力。要化解內外壓力,必須啓動改革,而要改革,反腐的強度就必須適度減弱。因爲反腐是導致官員和政府普遍不作爲的一個原因,是造成改革空轉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官方而言,說「啓動」改革是不「確實」的,因爲官方從來沒有表示改革停止過,相反,官方一直在高調宣揚改革;但就改革的實際進程而言,多數人的感覺是,改革已經停滯了,如果不說完全終止的話。早在10多年前,民間就有學者提出「改革已死」的說法,在這些年中,改革停滯也得到越來越多官方學者的認同。其實,官方對改革停滯也是很清楚的,只是出於意識形態的需要不能講而已。和四項基本原則一樣,改革也成了官方的意識形態,因爲中國執政黨正是從改革中重獲合法性的,用官方話語說,「改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杆大旗,任何時候都不能讓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