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代,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當時國營企業沒有受到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以致生產效率低。1978年以後,中國政府認識到市場經濟的優點,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採納市場經濟,容許民營企業的建立和活動。1989年冬,中國政府決定改革國營企業,國營企業變爲股份制的公司,採納了「抓大放小」的政策,大型企業的股份由政府控制,讓小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職工擁有小型企業的股份。結果則是一般小型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小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職工努力工作來增加企業的生產和利潤。當一個企業變爲股份公司的時候,管理人員和職工可以買進定量的新股份。這樣,小型企業的資本便會增加,這些資本可以用來增加企業的規模和改進企業的設備。大企業的股份歸爲國有,但是企業的經理如果能夠把企業管理好,能夠把企業的利潤增加,他們也會受到獎勵,他們的收入也會增加,所以他們會努力把企業管理好。
能夠使企業利潤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管理企業的經理需要增加利潤才能生存。我印象中有一個顯明的例子,在1980年代的初期,廣州市有一所國營的東方酒店,對旅客的服務本來十分差。1986年後,東方酒店搬到民營的中國飯店的對面。因爲需要與中國飯店竟爭,東方酒店的管理人只能提高酒店對客人的服務質量,使得該企業的利潤增加。結果該酒店變成一個被旅客認爲滿意的旅店,原因是需要競爭才能生存。
有人說,民營企業的效率比國營企業的高,因爲管理民營企業的經理是企業的擁有者,企業的盈利越高,經理的收入越高,因此經理一定會努力把企業管理好。筆者認爲,這句話只能應用在小規模企業,大規模企業的擁有者一般是它的股東。大規模企業的經理一般是由股東選出的董事會聘任的。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區別是國營企業的股東是由政府的官員委派。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區分是企業的股份歸誰所有,股份歸政府所有的便是國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