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公益

慈善組織花了那麼多錢,爲什麼孩子還被虐待?

周健:慈善公益關注平等,應該從「最小防範成本原則」出發,更多地研究如何從強勢一方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文爲作者「中國公益的重建與轉型」系列之五

三十年前,有個老人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再幫助落後地區的人,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他沒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把窮人當問題解決了,就實現了共同富裕;他也沒說,要解決貧困問題,要從窮人入手,把窮人教育好了,就實現了共同富裕。他知道,小崗村的農民從貧困到富有,教育的不是農民是官員,改變的不是農民是制度。

不管貧困的人口有多少,解決貧困問題都該從先富起來的人入手。富起來的人有錢、有權、有技術、有資源,他們如果把窮人當成「六十一個階級兄弟」,他們把遊戲規則改得對窮人有利一些,把社會公共福利政策改得對窮人有利一些,窮人深陷貧困的狀態就會有根本低改變。這樣的慈善公益形態,就是常說的政策倡導型公益項目。

您已閱讀9%(332字),剩餘91%(3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