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米蘭傢俱展在上海落戶的第二個年頭。去年開展第一天的一個小時,主辦方就發出緊急通告:「場內擠爆,暫停售票」。上海觀衆看展的熱情讓義大利展商驚呆了。米蘭展對外預售的票價是200一張,童叟無欺,當天現場的售價是400元一人,爲了保證看展的質量,主辦方決定限流了。今年主辦方現場不售票,採用網上預約售票,到了現場只驗明正身。按照組委會主席Claudio Luti先生的說法是:「我們對註冊觀衆做了非常細心的篩選,售出的2萬張展會入場券全部屬於專業觀衆。通過這些高階專業人羣,我們才能保證以最好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我們的側重點在於一貫秉承的頂級品質,而非數量。」 傢俱展說到底是一個以銷售爲導向的展會,米蘭展爲「義大利製造」尋找的不僅僅是幾張訂單,而是更多的中國市場和機遇。但這兩萬名所謂的專業觀衆能不能成爲Claudio Luti 所說的「堅實基礎」呢?這是個問題。理想與現實時不時得會有時差。
米蘭傢俱展是從1961年開始的。1961年,「二戰」結束一段時間,世界經濟百廢待興,義大利的傢俱製造業明白要想發展不能止步在國內,他們決定將銷售的目標定爲出口。其實不光是義大利,戰後受創同樣嚴重的日本,在那個時候也將經濟的中心定爲出口貿易。當時執政的池田內閣在《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就將消費品的出口貿易服務列爲工作重點。義大利有良好的傳統木製手工藝,加上文藝復興期間,美學普及到生活的細枝末節,傢俱製作的工藝一直保持著高水準,得到全世界愛美人士追捧。所以米蘭傢俱展從第一屆開始就是以貿易、賺錢爲目標的,而且這目標客戶一定是代理商,而不是逛傢俱城做新房裝修的終端客戶。 對於一個展會來說,是To “B”, 還是To “C」,這是一個定位問題,如果搞混了第一目標,那很有可能到最後也只是賺個熱鬧。
從最開始的13家展商,到現在的2400多家,除了傢俱外,還陸續有燈光、衛浴、廚房傢俱等不同系列的設計展與之配套。中國觀衆對米蘭展的熱情是十年前開始的,那時候是家居業的輝煌時期,各地的房產市場蒸蒸日上,隨之帶動了傢俱市場的紅火。業內人士每年去米蘭如飢似渴得找品牌,希望能找到合適中國消費者的義大利傢俱品牌,代理進中國。當然也不乏努力得去抄襲,轉個身回來就製作「義大利風格」的。比如2011年被曝光的達芬奇傢俱,一度就對外宣傳自己是原汁原味的義大利設計,那金碧輝煌的氣勢就這麼着把義大利給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