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不久前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演講時表示,1992年時「我們就認爲社會相當兩極化」:「當時我們有收入不平等、疏離感、機會不平等,還有很多社會分化」。但是,正如他在沉思中所說的,如今的美國看似更加極化。
25年前的11月,這位來自阿肯色州霍普(Hope)的男孩當選美國總統——他在該州首府小巖城(Little Rock)的舊州議會大廈的臺階上慶祝這一事件,把故鄉的名稱當作一個雙關語:「我仍然相信一個叫Hope的地方。」
他作爲現代美國總統當中最有效演講者之一的名聲經久不衰。但在演講方面,我們傾向於記住兩個比爾•柯林頓。一位擁有偉大的同理心,會說「我感受到你的痛苦」;另一位是狡猾的律師,可以一本正經地論證「『是』是什麼意思」,或者以之前聞所未聞的獨特方式重新定義「性關係」。
您已閱讀21%(382字),剩餘79%(14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