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6年度報告

2016:「川普語言學」如何改變世界?

利思:在社群媒體的推動和放大下,情緒化、極端化的語言成爲主流,向皈依者佈道,是爲了煽動、而不是啓迪。

存在極大的憤怒——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初期曾說過。「相信我,存在極大的憤怒。」川普正是藉助這種憤怒問鼎白宮。在今年另一場重大政治劇變——英國退歐公投中,憤怒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修辭方面,2016年是風向轉變的一年:語氣不再樂觀、而轉爲攻擊;不再說理、而是直接下結論。

這些變化不只體現在政治上(政治重心離開本質上爲技術官僚和中間派的建制派),還體現在政治語言上。英國廣播公司(BBC)前總裁、現擔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執行長的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在其於今年夏天出版的《無須多言:政治語言出了什麼問題?》(Enough Said: What’s Gone Wrong With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一書中,引用了川普關於憤怒的原話。他認爲,在社群媒體的推動和放大下,如今的主流方向是情緒化、極端化的語言,向皈依者佈道,是爲了煽動、而不是啓迪。

他說的沒錯。希拉里陣營和英國留歐派都難以找到像「拿回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或「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那樣感召人心或強有力的口號——對比一下這兩個軟綿綿的口號:「在一起更好」(Better Together)和「留歐更強」(Stronger In)。兩個獲勝方的口號在情緒上都更有緊迫感:號召採取行動、而不是縹緲地表達一種模糊的現狀。

您已閱讀20%(639字),剩餘80%(24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