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

量化寬鬆沒錯

沃爾夫:很多人批評各大央行近年實行的寬鬆貨幣政策,這些反對意見不合理,並且可能損害央行有效回應下一場衰退的能力。

一場針對央行的戰爭已打響。焦點是各大央行在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歐元區危機之後採取的政策,特別是量化寬鬆或「大規模資產購買」政策。但也有人抱怨負利率甚至低利率。這些抗議可能會損害央行對下一場衰退(更不用說另一場危機了)做出有效回應的能力。

這一點令人擔憂是因爲,按照歷史標準,短期利率可能繼續處於低位,即便它們在未來幾年「正常化」。通膨較低,長期實際利率似乎也已變得結構性較低。在下次低迷之前,短期利率可能甚至不會達到3%。這將讓央行幾乎喪失降息的空間(按照歷史標準),因爲利率很快就會回到零。在美國,美聯準(Fed)過去在週期性波峯和波谷之間降息4個百分點或更多。

這並不意味著央行實際上會彈盡糧絕。正如美聯準前主席班•柏南奇(Ben Bernanke) 10月在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舉行的「反思宏觀經濟政策」(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會議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的那樣,可能性很多。但一些可能性將是不得人心的,甚至可能因此在政治上行不通。

您已閱讀31%(500字),剩餘69%(11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