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債市的調整深度已經超過2013年去槓桿(6月開始)所引發的債市調整,未來中國債市將走向何方?爲此,FT中文網推出「去槓桿下債市觀察」系列文章,也歡迎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和交流。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第七篇。編輯事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2017年11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10月經濟數據,結合前期公佈的進出口和通膨數據來看,各主要經濟指標均有所下行,但整體表現穩定,均處於合理預期範圍之內。然而這本該對債市形成利好的基本面,卻再度造就了新一輪的大跌,10年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一度上漲5個bp突破4%關口至4.01%,10年國開活躍券一度上漲8個bp逼近4.8%。從10月以來,債市的走勢似乎就脫離了經濟基本面的範疇,價格跌跌難休,收益率不斷重新整理3年多來高位,而市場對此也缺乏合理的解釋。直到上市銀行三季報公佈,筆者終於從市場供需和資金成本的角度找到了答案。
國內上市銀行三季報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存款去哪了」, 8家A股上市股份制銀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僅爲2%,遠低於2016年末7.8%的全年平均增速。除華夏銀行以外,其餘7家的存款總額均較半年報環比出現下滑。其中更有三家銀行,三季度末的存款總額甚至低於2016年年報所展示的數據,意味著今年以來存款的負成長。而六家A股上市的大型城商行三季度末年化12.57%的平均存款增速看似不低,卻也遠低於去年全年21.39%的水準。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郵儲銀行的情況相對較好,三季度末實現年化10.67%的平均存款增速,但也低於去年全年11.8%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