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市場

債市參與者的情緒分水嶺

蔡浩:今年月初,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大漲,引發了新一輪債市走熊。然而,這似乎只是表象,而且難以維繫。

【編者按】今年以來,債市的調整深度已經超過2013年去槓桿(6月開始)所引發的債市調整,未來中國債市將走向何方?爲此,FT中文網推出「去槓桿下債市觀察」系列文章,也歡迎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和交流。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第五篇。編輯事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債券市場在經歷了一個月的橫盤整頓之後,於7月最後一天打破了盤整態勢,利率債收益率出現明顯上行。到了本週一(8月7日),利率債收益率更是突然大幅上升,截至收盤,10年國債較7月下旬上行6個bp至3.66%,10年國開債更是出現10個bp漲幅至4.30%,而其餘中長期品種漲幅也在5-10bp之間。至此,利率債收益率已經全面逼近上半年的高點(3.7%和4.38%)。由於近來適逢中國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大漲,市場分析多認爲是大宗市場的上漲情緒,帶動了通膨預期的上升,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債市走熊。然而,在我看來,本輪的大宗興、債市衰,似乎只是一種表象,難以維繫。從筆者的調研來看,這更像是一種市場不同參與者之間情緒的分化和宣洩。

根據金融學的基本知識,大宗商品是最通常的抗通膨資產,其市場走牛時,通常對應的經濟環境是物價上升,通膨指數走高,而可以預期的是央行會採取一些防通膨措施,即相對較緊的貨幣政策。而債券被認爲是最通常的抗風險金融資產,經濟下行和市場風險厭惡情緒濃厚的時期,是構成債市走牛的基本面條件。所以,拋開一些特殊政策和流動性影響不談,大宗商品牛市通常對應著債市熊市,即大宗商品價格通常與債券收益率呈正相關的關係。

您已閱讀22%(644字),剩餘78%(22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