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去槓桿下債市觀察

現在是加槓桿的時機嗎?

蔡浩:因監管機構政策從長遠看並無本質變化,且邊際上已出現收緊跡象,金融機構現在加槓桿並非明智之舉。

【編者按】今年以來,債市的調整深度已經超過2013年去槓桿(6月開始)所引發的債市調整,未來中國債市將走向何方?爲此,FT中文網推出「去槓桿下債市觀察」系列文章,也歡迎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和交流。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第四篇。編輯事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本週利好債市的訊息頻出。先是人民銀行受政府債發行等因素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下降)在公開市場進行1100億淨投放;接著是財政部出於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的需要,決定開展1年期國債隨買操作;而人行旗下的《金融時報》也頭版刊文,稱要把握好金融去槓桿與穩成長的平衡。熊市反彈繼續,週二收盤時10年國債估值較上週五下降8個bp至3.50%以下,帶動1年期以外的其餘期限品種均下行8bp左右,而先前已經嚴重倒掛的1年期國債也因爲財政部隨買的關係下降5bp。

市場的情緒越發熱烈,許多研報都對政策面的邊際改善付諸筆墨,認爲長端收益率高點已過,亦不乏謹慎加槓桿建議的觀點出現。筆者認爲,尚無證據說明宏觀政策調控已經轉向,反而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當前政策面的邊際利好更多出於維穩需要,目的是不讓歷史重現(比如市場先前普遍擔憂的2013年「錢荒」再現),現在重啓槓桿操作,不免有好了傷疤忘了痛的嫌疑。

您已閱讀21%(528字),剩餘79%(19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