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去槓桿下債市觀察

基金新規對債市影響幾何?

蔡浩:近兩日債市收益率上行緣於市場對基金新規做出的自發調整,隨後是部分中小機構交易盤止損行爲,但上行空間有限。

【編者按】今年以來,債市的調整深度已經超過2013年去槓桿(6月開始)所引發的債市調整,未來中國債市將走向何方?爲此,FT中文網推出「去槓桿下債市觀察」系列文章,也歡迎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和交流。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第六篇。編輯事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本週伊始,雖然央行延續了在公開市場淨回籠的操作,但受財政支出加大的利好影響,金融體系流動性較爲充裕。再加之週末朝核問題新一輪發酵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從資金面和避險情緒角度來看,都應對債市形成利好。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債市收益率連續兩天顯著上行,10年國債收益率估值較上週末上行3個bp,其中一隻活躍券種一度逼近3.7%的上半年高位,10年國開債估值上行5bp,其中一隻活躍券種一度逼近4.40%。其餘各品種利率債和信用債收益率也隨之上行,只有短融的估值逆勢而下。從筆者的調研分析來看,這波收益率上行的原因起初是部分市場機構對上週末發佈的公募基金流動性新規所做出的自發調整,而後則是情緒推動下的部分中小機構交易盤止損行爲,債市收益率趨勢性上行空間有限。

今年7月,貨幣基金規模迅猛上漲了7500億人民幣,一個月的增量就已經接近上半年8200億左右的增幅。監管機構官員、業界高階主管隨後紛紛發聲,呼籲警惕貨幣基金過度膨脹背後的流動性風險隱患,避免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銀行功能之實。於是,9月1日,中國證監會對外公告,《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以下簡稱「基金新規」)在徵求意見半年後正式發佈,給近來規模大幅上漲的貨幣基金降溫,以避免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您已閱讀23%(666字),剩餘77%(22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