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

私隱將成爲科技公司競爭優勢

福魯哈爾:不久前蘋果公司和IBM都展開公關行動,大力宣傳它們是數據的管理者,與谷歌等數據販賣者區分開來。

在21世紀數字經濟中,個人數據已成爲幾乎所有業務最寶貴的資源。不過那些挖掘個人數據的科技公司可能很快就需要對自己做出界定:它們到底是兜售數據的商販,還是管理數據的管理員?它們是像谷歌(Google)和Facebook那樣,追蹤我們並將我們的個人資訊販賣給出價最高者?還是它們有不同的商業模式,在該模式下它們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創造收入,而不那麼容易受到公衆批評,也不太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不久前,蘋果(Apple)和IBM都展開了公關行動,將自己歸入後一陣營。蘋果推出了一個新的私隱網站,以更好地展示一些它認爲將自己與谷歌等公司區分開來的特性,包括在單個設備而不是「雲端」層面運行的搜尋演算法,讓用戶對蘋果能看到什麼擁有更大控制權。

同一時間,IBM執行長羅睿蘭(Ginni Rometty)與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和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的成員會面,公佈了一套新的旨在提高科技巨擘(Big Tech)受信任度的數據原則和實踐,其中還包括一項承諾:永遠不會將客戶數據交給任何國家的任何政府監控計劃,同時承諾客戶不僅對其終端數據享有權利,還對任何源自其終端數據的演算法「學習成果」也享有權利。

您已閱讀28%(522字),剩餘72%(13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