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諾貝兒獎

諾貝兒獎的權威性是如何煉成的?

鄭志剛:諾獎的引人矚目來自於其權威性,而權威性的背後是諾獎評獎程式對學術市場基本邏輯的尊重與應用。

每年10月10日(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諾貝兒經濟學獎頒獎的日子成爲中國很多經濟學人翹首期盼的盛大節日。在此之前,一些學者對諾獎得主做了一系列預測;在諾獎公佈的當晚,諾獎相關訊息持續刷屏,有祝福,有惋惜,不一而足;在此之後則是相關領域學者對新科諾獎得主貢獻連篇累牘的解讀。雖然今年的諾獎授予研究非理性行爲的芝加哥大學理察•塞勒教授,但也許我們應該理性地思考,爲什麼一個來自異域的獎項會如此牽動中國經濟學人的心?

不言而喻,諾獎之所以引入矚目,恰恰來自於它的權威性。而權威性的背後則是諾獎評獎程式對學術市場基本邏輯的尊重和應用。

首先,外部評價高於內部評價。諾獎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這一學術機構獨立組織的評獎程式,這意味著「得主往往事先一點不知道」。正如陳傳席教授在《不要培養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一文中所說的,「既不要自己(得主)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報,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麼獨創和高明,更不存在拉關係、開後門等等,而是由有關專家提出推薦,且不通知科學家本人,再由權威專家評判,評判後,發佈訊息」。反觀我們身邊的一些獎項,「又是填表,又是上報,又是審覈」。爲了獲獎,甚至「必須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時還得貶低別人(同行)的成果」。我們看到,諾貝兒獎的權威性一定程度來自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

您已閱讀25%(564字),剩餘75%(17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