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

未成年人網路保護,中國可以從西方學什麼?

蔡雄山、曹建峯:美、英、歐盟等通過立法、監管、自律、父母引導等多種措施加強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可資借鑑。

網路以及基於網路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兒童和未成年人亦是如此。正如《數字原住民》(Born Digital: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igital natives)一書提出的概念,今天的兒童和未成年人已經成爲數字原住民,網路和數字媒體的使用與他們的成長息息相關。作爲網路原住民,他們在以新的方式思考、互動、學習和社交,而他們的父母以及政策制定者更多是數字移民(當然,數字原住民正陸續成爲父母或者政策制定者)。

一方面,這給傳統的家庭教育和監護提出挑戰,家庭教育和教養2.0、數字監護等概念應運而生,給如何做好數字時代的數字父母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這要求政策制定者轉變思路,不僅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而且加強對未成年人各項權利尤其是文化權利的保護。

歸結起來,未成年人網路保護需要政府、監管部門、企業、父母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負擔起各自的責任,才能爲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上網環境,促進網路對未成年人人生髮展的積極影響。

您已閱讀12%(454字),剩餘88%(32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