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葡萄酒就想到餐酒搭配了。紅葡萄酒配牛排,香檳搭生蠔。以至葡萄酒都喧賓奪主了——不喫牛排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喝葡萄酒。
餐和酒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在古代,飲用水並沒有經過消毒。16世紀發明了顯微鏡、17世紀發現了細菌,而後才發展出了消毒技術。所以古人在喝「生」水的時候,水裏的細菌也一併被喝下去了。在葡萄汁被髮酵成葡萄酒的過程中,酵母消化掉了大部分的細菌,所以發酵完成的葡萄酒裏基本是無菌的。而酵母代謝產生的酒精還創造了一個細菌不適應的環境。葡萄酒因此變得更潔淨。飲用無菌葡萄酒要比直接飲用帶細菌的水要更健康。發酵過的飲料比如葡萄酒和啤酒就成爲了比水更好的飲品。
很難說到底是當地的菜餚發展成了搭配當地葡萄酒的風格,還是當地葡萄酒發展出了搭配當地菜餚的味道。總之是在歷史的進程裏,一個地方的葡萄酒變得同一個地方的菜餚更爲融洽。畢竟數千年來,葡萄酒就以飲料的形式出現在了歐洲大陸的餐桌上。不過一直到二戰後的60、70年代,葡萄酒一直都只是歐洲大陸南部當地性的飲品。二戰打破了世界的邊界,不僅因爲來自歐洲的移民走向了全世界,把歐洲的生活習慣帶到了世界各地,還因爲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讓歐洲的葡萄酒可以在新世界找到。歐式的生活習慣還推動新移民在新世界建立酒莊,釀造葡萄酒。如何在當時還一貧如洗,還喝著廉價的啤酒與威士忌的新世界居民裏推廣葡萄酒呢?當然是讓他們在餐桌上喝起來!這是最見效的方法。精緻的餐酒搭配市場行銷行爲的歷史就來源於此。回到歐洲,葡萄酒一如既往就只是日常普通的存在,喫牛排喝,喫意麪也喝,自己在家喫飯喝,請客喫飯也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