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學

馬克思對經濟學的貢獻

鄒至莊: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重要貢獻,包括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準確分析,但是他沒有提出完善的解決的方法。

馬克思被公認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他對經濟學的貢獻包括兩部分:第一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說明資本主義的優點與缺點;第二是建議由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

馬克思瞭解在19世紀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是有新的發明和發明的商品被應用爲消費品或生產工具,以致歐洲國家的生產快速增加。這些活動是在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進行,實行資本主義,民營企業追求利益,在互相競爭的環境下企業必需用最低的成本生產適合消費者的產品。結果生產效率提高,企業家得到利益,消費者也享受到滿意的產品。馬克思的《資本論》把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它的高生產能力分析得非常清楚。分析資本主義的優異比較容易,建議一個適當的社會來代替它是比較困難。推翻資本主義的制度以後應當建立哪種適當的制度呢?馬克思雖然指出以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但沒有詳細的說明社會主義在實際中如何運行。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引起階級鬥爭。他討論的階級鬥爭是指在歐洲的資本家和勞工的鬥爭。在1940年代中國的工業還沒有發達。中國絕大部分的生產者是農民。在中國談階級鬥爭只能談地主與農民鬥爭。這是馬克思沒有談論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提倡政治改革,把當時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推翻。口號是地主剝削農民,在中國發生了農民和地主的鬥爭,政府需要把地主擁有的土地沒收爲公有。沒收後公有的土地只能由政府的官員控制,結果中國的土地沒有被有效地利用,同時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控制土地的官員把土地轉讓時犯了嚴重的貪汙。這是中國土地公有的一個很大的毛病。

您已閱讀40%(636字),剩餘60%(9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