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學家

赫希曼:「50年來影響最大的發展經濟學家」

韋森:除了生動比喻的「隧道效應」外,再訪拉丁美洲期間,赫希曼在巴西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迷人的悖論。

入世的政治-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的思想之旅(二)

1954年10月,赫希曼回到美國,參加了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的一個由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主辦的討論熱帶地區各國經濟規劃問題的研討會會。在會上,赫希曼結識當時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如馬克斯•密立根(Max Millikan)、沃爾特• W•羅斯托(Walt W. Rostow)、保羅•羅森斯坦―羅丹(Paul Rosenstein-Rodan)、霍利斯•錢納裏(Hollis Chenery)、勞勃•梭羅(Robert Solow)、以及著名的博弈論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等等。在爲這次會議提供的論文中,赫希曼受海耶克的思想的影響,對經濟學家的「理性自負」提出了批評:經濟學家無法免俗,同樣受困於普遍的「權力慾望」,因此往往不「承認他自己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由此所導致的一個結果是,經濟學家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利用作爲一門科學的經濟學,就可以爲不發達國家繪就詳盡的發展藍圖。」當然,赫希曼並沒有否認經濟學家的作用,他只是告誡大家不要過份着迷於理論分析,同時對那種制定「包羅萬象的綜合發展規劃」提出了警告。赫希曼認爲,「如果經濟學家能夠尊重現實,堅持到實地進行細緻的觀察,並準確理解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實踐的意義,而不是盲目依賴於總量統計數字,那麼他們可能會做得更好」(第403頁,《入世哲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的奧德賽之旅》,下同)。

您已閱讀8%(612字),剩餘92%(70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