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月二日到十二月六日我訪問了中國多所大學。我的活動都是與中國的大學教育有關。訪問的大學包括上海的復旦大學與交通大學、香港的城市大學、廣州的中山大學和中山大學內的嶺南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設立的分校區,以及廈門大學。我先到上海,在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演講;再到香港參加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國際顧問團的會議,討論學院發展的重要問題;又到廣州參加中山大學每年一度的顧問董事會會議,以及到中山大學內的嶺南學院訪問,與該學院的老師和同學交換意見;再往深圳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講學,並考察該校新建後發展的狀況;最後往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和鄒至莊經濟研究中心授課並參加廈大經濟學院舉行的金融學會議。在此期間,我觀察到中國大學教育近年來的進步,也讓我考慮如何能夠進一步改善大學的運作。
大家公認自從1978年中國政府施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是中國政府採納了市場經濟讓中國人民有機會努力工作致富的結果。中國有充分的人力資源,包括企業家、勞工、從事教育和其它職業的民衆。他們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努力工作使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市場經濟運作的效率是極高的。本文討論我們能否把市場經濟的運作引進到中國的大學教育,把中國的大學辦事效率提高,像中國民營企業那麼高。
一所大學與一所私有企業同樣是在社會施行經濟活動的機構。企業的生產有兩種:一種是貨品,另一種是服務。大學生產的服務是教育。一所大學是一個經濟生產的單位。不論是公立或私立,一所大學都會像一所企業照顧自己的利益。大學的利益與它的聲譽有關。一所有聲譽的大學可以引進一流的教授,吸引最好的學生。大學的領導要把學校聲譽提高便要把學校辦好。在互相競爭的環境下,一所大學的領導必需盡力把大學教育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