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下午,大多數歐洲人還裹著厚重的大衣。馬爾他羣島的首都瓦萊塔(Valletta)早已溫暖舒適,市立圖書館外的露天咖啡坐滿了人,悠閒地享受著春天的陽光。我的「導遊」是26歲的藝術家亞倫•貝基納(Aaron Bezzina),他爲自己要了一杯espresso,幫我點了一瓶可樂,然後打開他的電腦,讓我看他2015年在這裏展出的公共藝術品《對立的姿態(垂手可得)》(Position of Opposition (Hands Down))。《對立的姿態》有張長桌子,兩端各擺一隻銅鑄的拳頭。它們是在玩猜拳遊戲嗎?還是擊桌洩怒?貝基納要觀衆自行決定。在這麼熱鬧的大街上,一定有不少人對這件作品有所反應,我猜想著。出乎意外的是:「完全沒有,他們似乎對我的作品無動於衷。」貝基納感嘆地說。
貝基納是代表馬爾他參加今天威尼斯雙年展的19位藝術家之一。在久違17年之後,馬爾他決定重新參加這個藝術嘉年華。馬爾他是2017年上半年(從1月1日直到6月30日)的歐盟主席,瓦萊塔還是明年的歐洲文化之都,爲了迎接這個雙喜,參加了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還在年度預算中特別爲藝術與文化撥款5250萬歐元,比前年多出39%。這個國家只有43萬人口,平均每人獲益122歐元。對一個藝術與建築都停留在16、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國家,馬爾他專屬的「文藝復興」終於在21世紀誕生。全國大興土木,聘請義大利建築師任左•皮亞諾(Renzo Piano)爲面積只有0.8 平方公里,而且500年來一直維持了軍事堡壘形象的首都增添新面貌,讓城門更加開放,還讓國會大廈的石灰岩外牆看起來像是新春的嫩葉在微風中擺動。雖然國際上對這些新建築褒獎有嘉,但是習慣古老形象的市民卻意見不一,甚至嚴厲抨擊皮亞諾修復的歌劇院。再加上馬爾他仍然是政教合一,教堂甚至在一年前還有審覈並取締藝術文化的權力,當代藝術在此發展所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市民們對貝基納的公共藝術無動於衷是意料中的事。
不過,這個國家推動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野心相當堅定,馬爾他第一所當代藝術中心MUZA即將在2018年完成。爲了提倡本土藝術與文化,政府不但結合馬爾他藝術委員會(簡稱ACM)、創意基金會、瓦萊塔基金會、歐盟基金等來充當馬爾他音樂家、藝術家、演員的經紀人,推動他們的事業,還爲ACM撥款一千萬歐元,讓他們在國際上推動馬爾他當代藝術。參加國際藝術圈最重要的威尼斯雙年展,自然是向全世界公佈馬爾他當代藝術最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