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德關係

何爲中歐貿易失衡的真正原因?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中國對歐洲的鉅額貿易順差,真如中國領導人所言,是歐洲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所致?在我看來,主要障礙源於中國方面。

中國政府領導人最近在被問及中國對歐洲的鉅額貿易順差時稱,歐洲應消除對華高科技出口障礙,從而降低它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而談及中國保護主義抬頭的問題時,我們常常聽到的中方回答是:中國不是保護主義者,它僅僅是更具競爭力了,要接受這一點!這些是中國常常打出的兩張「攻勢牌」。中國通常會打出的第三張「防守牌」則是: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你不能指望中國開放市場的步伐太快。

中美最高領導人本週將在華盛頓見面,貿易摩擦毫無疑問會是重要議題。應對貿易摩擦,原則上有三種處理方法:一種方法是順其自然,因爲並不存在顯著的限制措施,逆差和順差都是公平競爭的結果。德國與其它國家之間的情況基本如此,例如它與歐盟內部的貿易伙伴以及與美國。當然,通過諸如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等貿易協議,可以讓局勢進一步得以改善。第二種方法是,「逆差國家」通過關稅和其它強制性措施,對「順差國家」的出口進行限制。這是17世紀和18世紀歐洲前工業革命時代的重商主義做法。第三種方法是消除有損公平競爭的貿易壁壘,如雙方的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纔是雙贏的辦法,因爲如此雙向貿易均能進一步成長。德國自1949年以來成爲世界出口冠軍,其經驗表明,相互開放纔是唯一的合理選擇。

德國與中國的貿易曾經一度接近平衡。近些年來,雙邊貿易關係已向中國傾斜,2016年德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約175億歐元。兩國貿易額已迅速發展至1700億歐元,與其相比這一逆差規模不小,但尚不嚴峻。中國與其他歐洲貿易伙伴的情況看起來更加糟糕。2016年法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約300億歐元,而英國對中國逆差則達到了270億英鎊(貨物貿易)。貿易失衡的情況在中國與其所謂的「1+16中東歐國家」夥伴之間最爲嚴重。中國對波蘭出口幾乎是從波蘭進口的10倍。

您已閱讀31%(736字),剩餘69%(16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