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述東西

中國郵幣卡電子盤潛伏風險

馬繼東:如何控制風險,如何優化規則,如何長遠發展,絕不是依靠一兩家文交所的自律行爲就可以促成的。何去何從?

雞年春節前,與兩位金融專家在望京小聚,一位北京本土,一位來自臺北。席間,我們聊及2016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表現,共識是,儘管過去一年裏屢有頂尖藝術品創下新的拍賣紀錄,交易總額較上年略有成長,但由於大盤缺少中堅買家羣體的有力支撐,普通藝術品流拍現象嚴重,市場復甦趨勢尚不明朗。

討論尾聲,其中一位感慨說: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二十餘年了,規模化的大眾藏家和買家爲何遲遲沒有形成?

這位金融專家的困惑,是基於對中國高淨值人羣的基數、儲蓄率、購買力及投資理財意願的判斷。在投資者們熱衷於房產、股票、國債、期貨、外匯、黃金、保險、基金等五花八門的金融理財產品時,僅僅用資金和技術門檻來解釋藝術品投資領域始終維繫的小衆圈子,顯然是缺少說服力的。當下,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那些「看得見」的、短週期、高收益的理財項目,哪怕需要承擔與之對應的高風險——面對藝術品「長線是金」的收藏投資邏輯,他們的耐心顯然不夠,加之對藝術品估值定價、變現管道不確定性的擔憂,那些新湧現的泛藝術金融產品反而更受大眾青睞。

您已閱讀14%(437字),剩餘86%(27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藝述東西

馬繼東,《藝術商業》雜誌及藝商傳媒公司創辦人,中央財經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爲多家藝術網站、拍賣行、電視欄目及電商平臺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曾任文化部《藝術市場》雜誌社副社長。《藝述東西》將以通俗視角解讀瞬息萬變的藝術品行業,發掘東西方世界藝術大事件背後的商業力量,推薦影響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趣味收藏。本專欄兩週一篇,週二出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