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西方

俄羅斯和西方此消彼長?

斯圖德曼:1991年聖誕日,戈巴契夫辭職,蘇聯解體。25年後的今天,俄羅斯國力漸強,但其深層問題仍然存在。

25年前的這一週,我到莫斯科過耶誕節。這原本是一次探望家人的短期旅程(他們當時住在莫斯科),結果卻成了一次難忘之旅,我來到蘇聯,而在我幾天後離開時,這個國家已變成了俄羅斯聯邦。其間,一個帝國(世界上第一個誓言實現共產主義的國家,冷戰時期兩極世界中的一個超級大國)滅亡。

先前多年裏,這個帝國明顯變得越來越腐朽,甚至對那些掌權並試圖改革體制(但未能奏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這個帝國的最後幾年以動盪加劇爲特點:領土淪喪、失敗的政變企圖、日益嚴重的經濟困境。然而,其結局本身近乎平淡無奇。耶誕節那天(根據西方日曆,而非東正教日曆),蘇聯的第八位也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辭職,宣告他的職位不再存在。官方電視臺後來播放了克林姆林宮的照片,錘子和鐮刀圖案的蘇聯紅旗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的紅白藍三色國旗。

外交官們對匆忙前往克林姆林宮道別的經歷作了戲劇性的描述,在克林姆林宮,官員們忙著清理辦公桌,將舊政權的檔案歸檔或送入碎紙機。但總體而言,人們感覺,俄羅斯人並不完全清楚局勢的戲劇化程度。這並非偉大革命,沒有出現衝擊宮殿的場面。

您已閱讀33%(484字),剩餘67%(9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