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金融監管的正確姿勢

劉勝軍:與混業化、網路化、加速創新的金融現實相比,金融監管體系顯得左支右擋,狼狽不堪,亟需重大改革。

在房價暴漲、人民幣持續貶值、銀行不良資產激增、影子銀行風險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剛剛閉幕的201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要防範金融風險,高效能的金融監管無疑具有根本性意義。與混業化、網路化、加速創新的金融現實相比,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已顯得左支右擋狼狽不堪,亟需重大改革。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這一表態一度引發金融監管改革方案將在2016年中期推出的預期。然而時至今日亦不見蹤影,足見金融改革是頗費躊躇的難題。

金融改革之難,除了對「動手術」風險的顧慮,更多的還是複雜利益格局的羈絆,其中既有監管部門不願放權的利益,也有一行三會之間爭奪地盤的博弈,更有各類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遊說。

您已閱讀7%(383字),剩餘93%(51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