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金融監管新框架:走向超級央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金融監管改革引發爭論。現行監管框架調整的成本與收益孰輕孰重?未來調整方向如何?監管協調機制應遵循立體式改革模式。

中國「十三五」規劃建議將「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由此把改革目前的金融監管框架提高到戰略高度,也引發的日益激烈的討論和論戰。

早在三年前,筆者在本專欄發表文章《中國大部制改革構思》,提出現有「一行三會」(一行三會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體系已不適應混業經營的金融發展新形勢,有必要進行深入改革。而在今年7月股災之後的文章《驅散股災陰霾的三步走戰略》中,筆者也明確表示,危機暴露出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缺乏協調,迫切需要改進。

如今,針對金融協調監管改革的話題再次引發廣泛關注,支持者與反對者皆有不同見解。在筆者看來,目前對於金融協調監管的討論主要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是否應該調整,核心爭論體現在監管調整的成本與收益究竟孰輕孰重。第二個層次是如何調整,成立國家層面的金融穩定委員會、「三會」合併成立統一監管機構以及仿效危機後國際央行改革最新經驗,成立超級央行均是備選方案。

您已閱讀9%(442字),剩餘91%(46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