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民幣

中美金融關係進入再平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習近平訪美成果舉世關注。經歷金融危機以來的調整與重塑,中美金融交往的角色地位出現微妙變化,美方更加主動。但倍受關注的中美投資協定未取得實質進展,顯示出大國博弈仍屬不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對美國的正式國事訪問,成果爲世人關注。根據中方發佈的《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方成果清單》,中美兩國在政治、經貿、防務等領域達成了49項重要共識,特別是對中美髮展新型大國關係的確認、美方同意對中國加入SDR表示支持等都是令人鼓舞的。當然,倍受關注的中美投資協定(BIT)未取得實質進展,這顯示出大國博弈仍然不易。

從經貿金融方面來看,此次習近平訪美的成果並不意外。筆者數日前參加的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構建21世紀金融體系」中美研討會中,已有不少預兆。中美大國金融關係越加緊密,兩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越加明顯;同時,經歷了金融危機以來的調整與重塑,中美兩國金融交往的角色和地位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即伴隨著美國經濟復甦,相比於金融危機之後美方地位更加主動,即再平衡已然發生,這意味著要進一步發展兩國金融關係對中方而言存在更大的挑戰。

首先,中美兩國金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難以割裂。相對於中美金融穩定的合作而言,中美兩國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投資之間聯繫十分緊密。例如,貿易方面,截至2014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佔出口份額的16.9%,對中國GDP貢獻率達到3.8%。而對美國而言,對中國貿易出口份額也從1997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7.6%,中國成爲繼歐盟和加拿大之後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同時,中國赴美旅遊、留學熱潮有增無減,中國對美服務業出口增速遠超商品出口增速。

您已閱讀17%(624字),剩餘83%(29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